亚洲杯夺冠

Chinese team is the champion!

中国女足的2022年亚洲杯的夺冠之路,可谓是扣人心弦,惊心动魄.

● 女足姑娘们先是在小组赛中4比0战胜中国​台北女足、7比0大胜伊朗女足提前出线。在1/4决赛中,中国女足在对战越南女足时先丢一球的情况下,连得3分,逆转越南女足。

● 半决赛与日本女足的比赛中,无论是在世界排名,还是在实力方面都处于劣势的中国女足两度落后,然而女足姑娘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力,最终女足姑娘们在加时赛最后时刻扳平比分,并通过点球大战淘汰日本女足,强势闯进亚洲杯决赛。

● 与韩国女足的决赛,中国女足又是在连丢2分的情况下上演了一场史诗级惊天大逆转,4分钟扳平比分,最后时刻绝杀韩国女足。

● 这也是自十六年前“七连冠”后,中国女足再一次取得亚洲杯冠军。

什么是“七连冠”?

女足亚洲杯夺冠时间线

中国女足世界杯排名

1991年到2019年的世界杯排名逐年呈下滑趋势

然而,中国女足自雅典奥运会以0:8惨败给德国队之后进入了低谷时期。在随后的2005年全国女足工作会议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子足球队备战工作会议上,中国足协在其提供的《世界女足发展形势分析》中承认:“中国女足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已落人了第二集团的末位,丧失了领先优势”。同时2000年以前的美国队,挪威队、中国队三强鼎立的局面也已不复存在。当今世界女足格局已开始演变为以美国、巴西为代表的美洲队与以德国、挪威和瑞典为代表的欧洲队间的两极对抗,并形成了欧洲迅速强盛、北美稳步发展、非洲迅速崛起、亚洲快速发展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当今世界女足竞技水平普遍提高,强弱差距逐步缩小,主要体现为比分日益接近、高速度、强对抗等特点。

是什么让女足失去了第一集团的位置?中国女足又该如何重回巅峰?本文用多维数据分析,带您走近影响中国女足发展的因素。

曲折十六年

The road is extremely winding
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中国女足的发展?我们利用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来一探究竟。

1.较高的球员上场重复率

(下表为“七连冠”时期球员上场重复率)

从数据图中不难看出,七连冠时期接近1/2的队员至少参与了两次亚洲杯比赛,

女足优秀队员钟红莲,水庆霞,孙庆梅,温丽蓉,刘爱玲等参与了至少一半以上的赛事,跨度超十年。

可见优异的成绩与优秀队员的重复上场率成一定比例的正相关。

因此应优化成绩优异者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完善选拔机制,更能促进女足整体实力进步。

反观近几年的数据,情况却大为不同。

在这样一项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中,我国队伍却有许多新人出战,据新华社报道:“各种新面孔出现在22人大名单中,其中10人国际比赛经验不高于三场,5人连成年国家队出场次数都没有。”这样的阵容也让观众们不禁疑惑:“这是要拿奥运会练兵吗?”

并且新华社评论中也提到了奥运会建队思路“本末倒置”的问题,甚至批评道:“毕竟奥运会不是练兵场,它是各国与地区之间最强战队的竞技场、比武场,大家想看的是强强对话,不是新人练级。”

而这也足以看出女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训练和比赛计划是杂乱无章的。

2.长期缺乏资金支持

根据国际国际足联的数据调查显示,在女子足球中,只有13% (30) 俱乐部报告收入超过100万美元。

通常情况下, 俱乐部目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俱乐部的收入 项目(例如,来自男子队的交叉资助和协会补贴,每个俱乐部平均占39%).

而中国的俱乐部赞助合同数量可以说非常少了。

(图为近年女足在各赛事中赞助商一览表)

从中国女足所获专向赞助占比数据图中不难看出市场对女足的认可仍停留在国家队层面。

且根据各类新闻报道和数据统计也可看出:国家队的根基——中国女足联赛仍未被惠及.

无论是女超联赛还是女甲联赛,参赛球队仍基本处于无赞助的情况.

球队的所有费用都靠地方体育局拨款,女足的市场价值未被发掘也未被认可导致了现女足经费来源于男足,缺乏自身市场受众,没有造血能力。

3.关注度较低

中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2019年平均联赛上座率仅为1840人

根据国际足联和中国足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中超女足联赛上座率远远小于足球大国美利坚墨西哥等,但因为人口原因,又高于日本和英格兰等国家。

很多比赛只有几百人观战,大部分是球员的亲属和朋友,而同期男足联赛的平均上座人数是23985人。

我们国家拥有14亿人口,但是全年整个女足联赛那么多场比赛加起来的总观看人数只有200多万。所以才有了在夺得亚冠以后,女足主教练水庆霞并没有盲目地开心,而是向球迷们提出一个要求“无论球队成功还是失败,希望球迷不要因为一场比赛或者直接跟随热搜来关注中国女足,希望大家能够给中国队平稳的支持。”

球场不只有输赢,还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和肆意挥洒的热血,巅峰和低谷随时都会出现,希望球迷朋友和热爱足球的观众们都能本着一颗支持和包容的心去对待姑娘们的每一场比赛。

4.青训问题

下图为各俱乐部对青训的投入占比以及俱乐部建设情况

根据中国职业足球联赛青训调查报告显示,49家中超、中甲以及中乙俱乐部基本都有自己的梯队,其中鲁能、绿城、上港、恒大以及富力都有符合标准的4级梯队,有的甚至都已经拥有6级梯队。

49家俱乐部中,仅有两成拥有真正足球梯队

超过三分之二的俱乐部队青训的投入达不到准入标准的400万

(俱乐部青训部分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足球场地等基础设施不足

以 2021 年 12 月 31 日为标准时点,体育总局根据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全国体 育场地统计调查制度》(国统字〔2020〕41 号)来组织开展体育场地统计调查工作后统计出的以运动项目分类的体育场的数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在我们的街头调查中,作为三大球之一的足球场地不但在建设上数量少,而且随着近些年来广场舞、飞盘等娱乐项目的兴起,经常出现足球场挪为他用的情况,但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来规范这些情况,场地被占的问题也让足球爱好者们头疼不已。

足球场地的缺失,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足球运动感兴趣的青少年们“踢球难”的情况。

培养费用居高不下

下图为各俱乐部梯队球员花费极坐标系柱状图

对于梯队球员培养,外界比较关心的一点是他们的学费情况。一些能力出众的小球员一旦进入俱乐部各级梯队的正式名单,一般不再缴费。缴费主要发生在足校学习阶段,一般6-8岁开始学习,学费一年1-6万不等,优秀球员适当减免费用,从开始学球到年满19岁之前,9年时间,花费一般在30万左右,多的达到60万甚至更多。

培养一个球员,家长最少花50万 九成家庭不堪重负。

下图为家长对目前青训相关情况意见的统计图

在数据调查中发现,很多小球员是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家庭,许多家长把学习足球看做是一项投资,以踢上联赛成为球星为唯一目的。

因此,一旦孩子没能走上职业足球道路,有96%的家长会觉得之前的投入亏了。如果踢上职业联赛,60%的家长认为球员的年薪应该不低于60万元,30%的家长认为不低于30万,10%的家长认为应该在100万元以上。

因为绝大部分的家长都是以希望孩子成为球星为目的,所以即便有90%的家长认为负担孩子踢球已经是不堪重负,但依旧在咬牙坚持。对此,93%的家长认为国内足球青训的收费偏高,有70%的家长认为理想青训费用为每年1000元左右,20%的家长认为学费应该在2000-5000元之间。

通过以上数据调查发现,中国足球的青训投入虽然很大,但成才率不高,供养学员成为一些家庭的沉重负担。

时至今日,真正制约中国青训的短板在于培训机制、教练水平和竞赛体系。

首先还是要强化场地以及设施等硬件建设,这需要资金投入才有保障。至于训练理念以及手段的提升,也不能总依靠外籍教练,还是要从教练留洋深造着手。教练水平提升上去,场地以及设施硬件跟得上,然后再建立从区域到全国的常规化、标准化的青少年联赛体系,让“全运会和奥运会博弈”里地方体育局为了当地成绩而忽略国家队的情况不再出现,让每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球员都有足够的正式比赛可踢,或许才是真正难点,也是当务之急。

女足精神

continual self-improvement

玫瑰何以再次铿锵?

中国女足历史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中国女足大事记:
  • 中国唐朝时便有了女子蹴鞠
  • 1920年,中国现代女子足球运动出现
  • 1924年,上海私立两江体育专科学校成立“两江体女子足球队”
  • 1950年,香港开展了竞技女子足球运动
  • 1960年,女足传入内地
  • 1983年,首届全国女足锦标赛举办,标志着中国现代女子足球运动全面兴起
  • 1984年,第一支女足国家集训队,中国女时代
  • 1986年,中国女足建队后首次参加亚洲杯夺冠
  • 1991年,第一届女足世界杯在中国广州举办
  • 1999年,中国女足在第三届世界杯半决赛赛场5: 0战胜挪威,达到崩峰时期
  • 2000年,中国女足包览亚洲赛场所有女足赛事冠军称号开创亚洲杯七连冠惊人纪录
  • 2001年,中国女足痛失亚洲杯冠军,连续五年不敌朝鲜
  • 2003年,中国女足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不敌加拿大
  • 2004年,中国女足雅典奥运会首战0:8输给德国队
  • 2005年,中国女足阿尔加夫杯三战全败,被很多人看做女足真正衰败的节点
  • 2008年,中国女足北京奥运会止步八强
  • 2016年,中国女足缺席奥运会
  • 2020年,东京奥运会女足小组赛第三轮中国女足2-8不敌荷兰女足,告别了此届奥运会。
  • 2022年,中国女足夺下亚洲杯“九冠王”称号,逆境绝杀重回亚洲之巅